湖口北临长江,西濒鄱阳湖,号称「江西水上北大门」,地处千顷鄱湖与万里长江交汇处。湖口历史悠久,南唐时设县至今已一千多年,现有人口27万。境内山丘起伏,水域宽广。巍巍匡庐群峰隔湖相望。这里集大江、大湖、名山、名岛为一体,风景名胜,天下称奇。闻名遐迩的石钟山、鞋山,以其秀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景观,于1996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。
石钟山
南望匡庐,北镇长江,俯瞰烟波浩淼的鄱阳湖,江湖水分两色,绘成了一幅壮观奇妙的《泾渭图》。山上许多石块具有天然形成的皱、透、瘦、丑、响等特点,天工造化,令人叹为观止。石钟山具有五个方面的古文化内涵。其一,丰富的碑、石刻。据统计,唐代至清代的碑、石刻共177处,其代表作有唐代碑刻「魏征书」;宋代苏轼画「梅、兰、竹、菊」;清代翁方纲手书苏轼《石钟山记》等。其二,精美绝伦的清代古建筑群。楼、台、亭、阁、舫、廊、榭、塔、殿等古建筑有33处之多。如忠烈祠、大平楼、怀苏亭、戏台、紫云廊等。其三,古代战场遗址。石钟山扼江控湖,地势险要,素称江湖锁钥,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。自后汉建安四年(公元199年)至清代,在鄱阳湖上发生大小水战11次。著名战争有朱元璋与陈友谅鄱湖之战,太平军与曾国藩湘军「湖口之战」。其四,人文荟萃。据《石钟山志》记载,历代文人留下诗文就有1000余篇。陶渊明、苏轼、谢灵运、李白、白居易、王安石、黄庭坚、文天祥等人的诗赋是其中的代表作。其五,古代文化遗址。早在3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,我们的祖先就是在石钟山繁衍生息。1984年石钟山泛舟岩遗址出土各类兽骨和陶片2000件(片)。
鞋山
矗立于鄱阳湖中。一峰独秀,石骨峥嵘,耽若虎视,矫若龙蟠,似仙女发髻,如青削芙蓉,远近高低,形态各异。登临绝顶置身于万顷碧波之中,如入蓬莱仙境。特别是盛夏季节,阵阵清风,伴著花草芬芳,沁人心脾,顿觉暑气全消。举目远眺,匡庐山色,鄱湖水光,白鹤飞翔,渔舟点点,尽收眼底,令人心旷神怡。历史上这里曾演绎过许多悲壮惨烈的战争活剧,留下了丰富的战争文化和许多叱吒风云人物的足迹。国家旅游局投资修复了中国最大的水上旅游景观--鄱阳湖水上古战场。1995年3月国家主席江泽民视察石钟山、鞋山、鄱阳湖的山水风光时,连声称赞道:「这里的环境确实很好!」
鄱阳湖口古战场
鄱阳湖口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。从禹征三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,历经大的战事50余起。其中首推元末朱元璋与陈友谅鄱阳湖大战。朱元璋一举获胜,奠定了统一中国、建立大明之宏伟基业。据此,国家旅游局于1992年批准立项,以历代鄱阳湖重大水战为素材,以辽阔的湖面及沿江山麓为基地,以参与活动为旅游方式,建设「鄱阳湖口古战场」游乐项目。一期工程的重点在鞋山,已建成古炮台、崖城步道、古栈道、烽火台、神箭园等观赏性、娱乐性项目。二期工程建设朱元璋指挥部、水战兵营、古战船队等项目。
湖口国家森林公园
从石钟山乘游船入湖向鞋山进发,湖东岸绵延起伏的群山,就是国家森林公园。这里植被茂密,古木参天,青竹滴翠,风景优美,是人们休闲度假的最好去处。森林公园招商引资2000万元开发建设,各项工作正在紧张进行。
湖口大桥
横跨鄱阳湖口,全长3799米,是九景高速公路上的特大斜拉索桥。始建于1998年,于2000年11月正式建成通车,是鄱阳湖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
宜春揽胜
宜春是我国第一批生态试点城市。有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,省级森林公园3个,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,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。全境森林覆盖率55.9%。这里有一望无际的翠山,有一览无遗的净水,有一泻千寻的飞瀑,有一尘不染的空气。山川锺秀,风光旖旎,春光似酒,绿野醉人……
山水锺毓的宜春哺育了独特的宗教文化。佛教五大禅宗祖庭,宜春占有三家:高僧良价在宜丰洞山创立了曹洞宗、高僧希运在黄檗山创立了临济宗,高僧慧寂在袁州仰山创立了沩仰宗。中国佛教史中,大兴禅宗道场的是马祖道一,其墓塔就在靖安宝峰寺;始创禅宗戒律的怀海大师归真于奉新百丈山。樟树的阁皂山是道教灵宝派的祖庭,与龙虎山、茅山齐名,为江南三大道教名山之一。
二二○○多年前,这里曾以温泉著称,「夏冷冬暖,莹媚如春,饮之宜人」,故名宜春。唐代文学家王勃在《滕王阁序》中写下了「物华天宝」、「人杰地灵」的千古绝唱。其「人」徐孺子、其「物」、「干将」、「莫邪」两把宝剑均出自宜春丰城。在宜春这块「江右乐土」上曾孕育出不少中华精英,他们均为宜春增光添彩。
「莫以宜春远,江山多胜游。」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以这样激情的诗句讴歌宜春风光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