鄱阳湖,古称彭蠡湖,南纳赣、抚、信、铙、修五大水系,北入长江,水域面积3583平方公里,年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、淮、海三河水量的总和。容积达300亿立方米,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。
在汉代以前,烟波浩淼的鄱阳湖,是一块美丽富庶的平原,江西赣、抚、信、饶、修五大河流在这里交会,河道密布,物产丰富是典型的鱼米之乡。素有“粮仓之称”。在历史上这里是地质活动比较频繁的地方,庐山属于地壳隆起,而鄱阳湖则属于下陷地带。古代长江穿古彭蠡湖(今龙感湖一带)而入东海。因长年的地质变化,长江河道改道,南彻至湖口,五大水系水流不畅,逐渐被堵。富铙的平原,从东汉至西晋陆续由北向南被淹,鄱阳湖原名宫亭湖,因宫亭这个地方被淹而得名,东汉末年淹海昏,枭阳两县。西晋时鄱阳山被淹标志着平原完全沦为湖泊,鄱阳湖由此得名。西晋时期鄱阳湖基本形成了。沿鄱阳湖各县西晋以前的历史记载少之又少,有的县甚至为零,这或许因水患而使史料丢失有关。
从此以后鄱阳湖成为古代的黄金水道.水运是古代最好、最快的运输方式.因此鄱阳湖成了逆赣江而上,越梅关古道,通两广的必经之地;是古代客家先民逃避北方战乱而南迁入闽广的重要通道。唐代诗人王勃去两广省亲,逆赣江,途径南昌,游腾王阁写下千古名篇《腾王阁序》就是最好的例证。那时的鄱阳湖就是商贾舟桅云集之地,地理位置十分重要,古代吴城镇会馆林立,有“会馆的博物馆”之称,可见当时的繁华;因此历代设有机构对其进行管理。宋代以前机构不详。南宋在今星子县设南康军,明代在沿湖各县设立彭湖巡检司,清同治年间在周岭设姑塘海关。古代鄱阳湖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庐山文代名山、宗教名山。
南宋时,著名理学家——朱熹,担任南康军主官,见白鹿洞书院十分不景气,决心重振白鹿洞书院,除捐资修馆舍外还亲自担任洞主,亲临讲学,制定了“博学之、审问之、慎思之、明辨之、笃行之”等五条教规,使白鹿洞书院名噪之时,成为南宋四大书院之首。那时的庐山就与白鹿洞书院紧紧的连在一起,说起庐山人人皆知。鄱阳湖水运交通的便利使得古代文人黑客纷至沓来。吟诗作画,隐居游览,留下许多弥足珍贵的文物遗迹,造就了庐山千古文化名山。
东晋名僧慧远,从宜昌沿长江而下,准备从鄱阳湖乘船去两广,途径九江,拜访师兄西林寺主持,见庐山风景秀丽,适合修行,便留了下来,建东林寺,融儒、释、道思想为一体,创立了佛教净土宗。使得东林寺成了扬名海内外的净土祖庭。
鄱阳湖资源十分丰富。,湖泊中有122种鱼类,其中以“鄱湖银鱼”闻名海外,有中国淡水“鱼仓”之称;有250种鸟类,其中水禽108种,主要有白鹤、白鹳、天鹅、多种雁鸭类等,是中国最大的越冬候鸟栖息地,是鸟的王国。是我国以保护湿地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。
今日的鄱阳湖以“落霞与孤骛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,渔舟唱晚,响彻彭蠡之滨”的绝美景色,今人神往。最可贵的是一直保持着原生态的旅游风貌。景点星罗棋布,以庐山为核心的景点除外,有石钟山、湖上仙岛——鞋山、老爷庙、落星墩、松门山、江西四大名镇——吴城镇、朱袍山等,有金色的沙滩、绿色的草甸、银色的湿地……这些景点象一颗颗闪亮的星洒在了湖里、湖畔。这里有一湖碧波荡漾的水,还有满湖醉人的传说。随着开发力度的加大鄱阳湖旅游将迎来更美好的春天。
以鄱阳湖为核心的环鄱湖旅游带以景点品位绝佳、文化底蕴深厚而斐声海内外。这里有中国最美的乡村——婺源,中国最神奇的梦中仙境——三清山,道教文化名山——龙虎山,有“万岛湖”之称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——云居山、柘林湖风景区,千年瓷都——景德镇,这里有动听的渔歌,戏剧活化石——青阳腔,催人奋进的锄山鼓、古老而神秘的傩舞。听一段旋律高亢优美的赣剧。品一品清香四溢老表茶,呷一口包裹的智慧热情的哨子(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来庐山考察专家品尝的第一道美食)。尝一尝豆参诸多湖鱼的鲜美……这里是风景如画的旅游胜地、文化之邦,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在这里奏响新的乐章。这里是您寻梦的地方。
神奇、美丽、富饶的鄱阳湖大旅游区欢迎您!!! |